「俺才從海上撈魚回來,聽說常老又給慈濟坊送了不少衣食。總受他老人家恩惠,俺們心裡過意不去,這是才打上來的魚蝦,不值什麼錢,給常老嘗個鮮。」
管家讓人接了,又要塞給他錢,漁民惶然不肯受。管家不知同他嘰嘰咕咕說了些什麼,漁民忸怩一陣,還是收了銅板,感恩戴德地去了。
「老規矩,拿到淺灘放生了吧。」管家輕描淡寫地吩咐完,轉身對封璘笑道,「殿下,這邊請。」
封璘細想著一路的見聞,冷不丁問:「常老爺總是這樣做善事的嗎?」
管家面上的笑紋絲不動,答道:「老爺常說行善積德,福有攸歸。好比這偏門無人看守,就是為了方便百姓登門求助,附近誰家有難、誰家有缺,跟帳房知會一聲,銀兩或衣食,即刻便送到家門口。」
說話間,十八級台階已經及頂,菩提樹葉招翻著,像一陣雨似的驟灑過去,蔽了梢頭金烏。封璘餘光俯瞰,心念一動,聽了管家的回答,他頷首不語。
堂屋分為里外兩間,陳設大異其表,東瀛的和扇、西洋的鳴鐘,高麗國的五色貓眼隨意地散落在琺瑯金絲大盤上,綠瓷缸里還養著一對玉身紅眼的小龜,在那裡呷波喋藻。
如果不是居中的青銅塑身關公像,封璘幾乎以為自己這是誤入了聖人的內庫。
管家撥了珠簾,到裡間請人,常敏行出來時,身上還捎帶著淡淡的檀香氣。這屋子進深不夠,封璘隔著道珠簾,一眼便瞧見了裡面供奉的牌位,上頭的名字居然是楊大勇。
「寒舍鄙陋,讓殿下見笑了。常七,奉茶。」
常敏行著蓮紋,持佛珠,踏僧屐,長髯飄飄的樣子像極了佛龕里走出的老神仙,滿屋子的珠光寶氣也似黯然失色。
其實來到閔州的這一年,封璘不止一次聽說過常敏行其人:他是欽安百姓交口稱讚的佛陀善巧,是少將軍眼裡深居簡出的大隱隱士,也是先生情報中貌恭心險的海上掮客。
直到今日得見,那種雜糅的感覺變得更加強烈。常敏行面部偏狹,鼻尖鷹鉤,是相書上說的青鋒之相,暗指狠戾。可當此刻他鳧煙而來,那鋒利竟似包裹了佛光慈柔,讓人很容易輕忽了危險。
封璘撩袍落座,勾起唇角道:「如果這都叫鄙陋,那麼皇宮大內也不過寒窯百頃。看來這些年常家與倭寇勾結,的確收穫不淺。」
兗王行事怪誕,難以用常情揣度,對此常敏行早有耳聞,這也是為什麼他時隔一年方請人過府相見。但令常敏行沒想到的是,封璘甚至連寒暄都沒有,就鮮明地亮出了矛頭。
茶水齊備,常敏行屏退了眾仆,道:「說是勾結不準確,應該叫合作。倭人也談不上我的合作夥伴,在此之前,我只和晏朝官員做生意。」
「常記票號手伸得長,這個本王知道,」封璘穩坐在椅子上,說:「從慶元三十三年開始,你一直給包括高家在內的朝廷官員洗錢,為他們解決後顧之憂。可是作為回報,他們給了你什麼呢?」
「人情,」常敏行轉動手裡的佛珠,笑了笑,「人情很重要。殿下沒幹過買賣,不知道裡面的門道。我不缺錢,又不求官,那些大員們欠著我的人情沒法還,難受得緊。」
封璘順著他的話也笑,「人情大過天嘛。所以巡檢司的官員對往來雙嶼的商船都很寬鬆,只要在船主手上看到常家的符牌,查也不查就放行了,海上走私由此變得十分便宜。」
聽到「雙嶼」的地名,常敏行手勢一停,少頃捋須道:「看來殿下對於宏願的內情,知道的比我想像得多。不錯,雙嶼之徵,我家老爺子用鴛鴦陣擊敗了倭寇,把命跟遺骸一塊留在了島上。那是我常家的福地,他們敬著些也是應該的。」
「常老太爺一戰成名,被沿海百姓當成保護神,跟海神媽祖供在一起。但你卻借著這份敬畏,把老爺子的埋骨處變成了走私船的周轉地。安家大火以後,閔州官場大換血,商路壅塞,你難受了吧?」
常敏行點頭,說「可不是」,「事關宏願,沒辦法,我只好出錢跟地方鄉紳借。他們的船隻都在巡檢司掛了牌,平常也替朝廷運運糧草或者貢品,很安全。可是沒想到,京城說建商港就建商港,這些船只有了他用,自然就不肯租給我了。」
封璘緊緊盯著他,預感自己只要稍有鬆懈,便會在這場問答中落於下風:「伊藤志賀洗劫運糧船,是受了你的指示?」
「誰?」常敏行似乎對這個名字毫無印象,努力回想了半天,才做出恍然大悟的姿態,「伊藤啊,他是大名領主手下的浪人武士,我見過一回,和他主子做買賣的時候。」
「你還和倭寇做生意?」
「不不,」常敏行搖頭否認,「不能這麼說。東瀛人、高麗人,甚至西洋人,只要有本錢,都可以是我的主顧,跟他們鄉貫何處沒有關係。至於大名領主,他與我同為宏願的發軔者,必要時刻掃清障礙,是他的職責所在。」
這是常敏行今天第三次提起「宏願」,封璘合上茶碗蓋,抬眼問:「何為,宏願?」
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,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,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与我们联系,将在第一时间删除!
Copyright 202450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